杨斌:名师要出落成好校长,常需“惊险的一跃”
作者: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、教授 杨斌
谈及校长领导力,一般会关注校长如何把握战略定位、团结率领同仁、改革创新教学、达成发展目标等方面。确实,作为一个组织的关键领导者,这些都是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校组织概莫能外。
但是,与企业家或者党政干部的领导力相比,校长领导力还有一些特殊性,这对办好一所学校、发挥好校长这个角色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贡献至关重要。
知识型组织是学校的核心特征,教师是学校传播与创造新知的主体,学生在其中也有建构性的贡献,知识工作者的激励,合法权力、报酬与强制权力都很难达到效果,而基于专长精通、愿景激发和人际影响才能更好地让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感、主动积极以及创造力得以展现、发挥。校长不是CEO,发号施令常适得其反,算工分的管理往往束缚和抑制了教师的内生动力。
跟教师相比,即使是教师中的名师,也比不上校长所具备的垂范角色,这是校长领导力的特殊呈现方式。不管是公开活动或直接与师生的接触,校长被观察、传播、衍生所形成的各种认知,从“理念”到“作为”到“姿态”,涉及人和事的选择、决策和人们所解读出来的这当中蕴含的“所以然”,都在育人,堪称世范,影响深远。
所以,笔者把也许已经离开了课堂教学的校长的“语默作止”,看作是学校当中的极为重要的隐性课程,更重要的是,这门课程的选修者,不只是校内的学生,还包括校友以及更广范围的社会公众。疫情期间,我们看到,许多学校校长的“声音”,成为了这个社会当中广受关注、认真聆听的基调意见。
校长领导力的对象,在学校之外,更涉及众多新攸关群体;对中小学可能主要是校友和学生亲友。而对大学来说,还可能有非全日制学生与继续教育学员、国内外教学科研合作伙伴、兼职或名誉性的学衔或委员会成员、捐赠者与冠名人等,往往代表着社会当中非常活跃、富有影响力的群体。在价值观纷乱、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,校长们往往代表着世俗社会的清流、醒言、定力、主心骨。人们尊重和学习校长言论中的超越商业利益、更具长期主义、富有批判精神、基于科学判断的真知灼见。
校长在社会中,还担负着德性底线与格调担当的角色。公众衡量校长道德立场和行为的尺子,要比对一个教师更严格,比其他任何组织当中的领导者都严苛得多。某种意义上,传统的“君子”,现在人们寄托在教育者特别是其中的头面人物——校长身上。
在东西方社会中,对政坛商界领袖都尚有相当的私德包容度,而对于校长,坦白地说,比较不姑息、不原谅。师道尊严,建立其上;代际传承,有赖其正。这是校长领导力的一个基石,是很多零前面的那个一。这里不只是行为上的行差走错,还包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所发表的道德意见,都不能简单地当作是个人意见。
校长,不是生来就是也不是空降就行的,通常都经过了教师、骨干以及中层和副职的历练,每一步都很重要,但具体到个人往往都是人生第一次做校长,初起时往往还不了解校长领导力的这些独特挑战。
好老师不会自然就成为好校长,即使是名师,要出落成好校长,也还常需“惊险的一跃”——从业务尖子转型为组织高手,从业绩凭自身努力到成就靠大家协力。好校长要从特定课程中升华出来,从具体的教师身份超越上来,更重视教书育人却更加理解育人的大理念、大系统、长周期,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和潜心向学的学生创造一个和的环境、融的平台、裕的资源、心的体验、美好的未来。
好校长是中国人才辈出的希望,校长领导力是好校长层出不穷的保障。抓好教育就要善于抓这个关键少数,高度重视校长领导力的发现选萃和在岗培养,这是个让老百姓有好学上的“催化剂”。
来源|本文刊于《教育家》杂志2020年6月刊第4期,原标题《超越学校之外的校长领导力》
作者 | 杨斌 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、教授
编辑 | 邢晓凤
设计 | 九月九
统筹 | 周彩丽